欢迎访问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文物普查

四普新动态 | 一探究竟,无锡各市(县)区四普工作速递

发布时间:2024-10-08 15:58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我市坚持“应查尽查、应细尽细、应保尽保”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建立协作机制,多措并举高质高效推进普查工作。各市(县)区严格按照普查方案,组建专业队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与登记,力求摸清文物家底,守护历史记忆,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阴市:深入挖掘文物线索 全面核查不漏一处

       江阴市在普查过程中形成“文博机构+镇街园+第三方”的格局,充分利用文博机构的专业优势、乡镇对镇情的熟悉度以及第三方的技术力量,互补互助、协同合作,共推四普工作高效进行。严守安全底线,落实“边普查边保护、以普查促保护”,结合四普实地调查,对文物本体状况、消防设施设备、环境保护现状等进行全面排查,分析研判潜藏的安全隐患,及时做好整改,切实筑牢安全根基。

        宜兴市:汲取三普工作经验 以老带新薪火相传

        宜兴市三普点总计588处,数量多,且散落在村边、荒野,因年代久远和村容地貌的变化,增加了实地调查的难度。为此,宜兴市四普办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让经验丰富的“三普”老队员带领“四普”新队员,在乡间田野辨认地形地貌,识别文物类别,传授普查经验,有序推进实地调查工作的开展,实现宜兴文物保护工作薪火相传。

        梁溪区:解决困难排除隐患 高质量推进普查工作

        台风“贝碧嘉”过后,不少文物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准确地评估文物受损情况,梁溪区普查队伍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对受损文物进行快速、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在全面巡查中,部分文保单位发现漏水、窗瓦掉落等情况,普查人员及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持续做好文保建筑应急处突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锡山区:顶烈日冒酷暑 文物普查在行动

        锡山区普查队员们克服晴热高温天气带来的挑战,利用早晚天气凉爽的间隙,高效推进普查工作。他们分工明确,使用各类设备,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原有的信息,对各级文保点进行全方位采集、登记工作。有三普经验的老同志和参加过省、市普查培训的队员分散各个小队中,确保每个队员都能熟悉掌握实地调查和内务外业的操作流程。

        惠山区:多单位协作联动 助力四普提质增效

        惠山区文物普查队与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联动调查,对天墩遗址、西漳蚕种场旧址、陆定一祖居3处文物保护点位进行摄影绘图、无人机航拍和现场实地测量,核实登记了文物本体所在地址、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以及保存现状等基本信息。实地调查结束后,市考古所老师为惠山区普查队员就普查软件的使用、新发现文保点的断代方法以及数据录入要求等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滨湖区:招募文保志愿者 全社会共同参与

        滨湖区在文物保护员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招募了50余名文物保护志愿者,分布在7个板块以协助完成日常文物保护工作,增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力量。同时,多渠道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为全面掌握片区内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征集文物线索,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四普工作。

        新吴区:坚持区级引领 建强普查队伍

       新吴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街道分片包干的工作模式,对地上地下文物进行普查。整合各街道文物部门专业人员,组建普查队伍,并明确了区级四普业务工作负责人及各街道四普业务工作责任人。同时,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文物数据、照片、图纸等各环节各要素符合规范,实现了四普工作区域覆盖率和野外到达率100%。

       经开区:推进校地合作 共促文物保护

        随着无锡经开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的全面启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8名师生来到无锡,以所研所学助力文物保护工作。这不仅为无锡市的普查队伍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增强普查力量,也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平台。此外,这种合作有助于高校培养文博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文物部门与高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有益尝试,在推动地方文物工作和培养文博人才方面取得校地共赢。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