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11-09-23 12:17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606/2011-00006
发文日期
2011-09-01
公开日期
2011-09-23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文广新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其他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艺术,出版,文物,机关,文件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文化振兴行动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无锡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时期。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迫切需要大力推动文化振兴、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着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特制定《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着力把握文化改革发展三加快一加强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文化振兴策略,努力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二、目标定位

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推动文化大众化、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充满活力、更富效率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形成特质鲜明、注重生态、永续利用的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加快形成传播力强、反应灵敏的宣传舆论引导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常态长效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加快形成科学合理、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高地。到2015年末万人实际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城乡居民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18%,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使无锡成为文化引导力凝聚力强、文化事业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发展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排头兵、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军。

三、发展战略

1体制创新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切实增强无锡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2龙头带动战略。构建以城区为龙头、江阴、宜兴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以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和重大文化项目为龙头,带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以文化核心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带动文化产业超越发展。

3科技提升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文化科技和科技文化,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扩大文化的辐射力和覆盖面,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4精品创优战略。充分发掘无锡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江南风格和吴地气派的文化艺术精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树立无锡文化形象,提升无锡文化地位。

5人才兴文战略创新并不断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培育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德艺双馨、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领军人才,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形成一支由专门技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构成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

四、重点任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

1深化理论武装工作。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目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和基层党校、员工学校、市民学校、学习中心户等阵地建设,打造无锡市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等讲坛论坛品牌,办好学习创新节、社科普及周。完善社科重点课题社会招标制度,实施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产生积极影响的高质量社科研究成果。

2、弘扬无锡城市精神。实施《弘扬无锡城市精神,实施尚德文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发掘尚德务实、和谐奋进无锡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内在特质,探索弘扬无锡城市精神的新渠道新途径,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凝心聚力,夯实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重大节庆纪念日和全国、省、市重大活动为契机,加大主题宣传教育力度,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推出一批新的全国全省重大典型,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长效机制,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各项基础性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奋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4、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策划,创新报道方式,发挥报台网联动效应,为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加油鼓劲。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培育发展新兴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发挥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和党委、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三位一体机制作用,健全网络宣传管理机构,完善舆情信息收集、研判、处置机制,抓好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二)文化惠民工程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无锡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建成无锡大剧院、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市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分馆、文化馆新馆和无锡市文化艺术学校新校区,加强中心城区外围及新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5年末每万人实际拥有公共文化设施超过1200平方米,万人公共藏书量不少于18000册,各城区均拥有1个剧场、1个文化公园、1片文化广场,各镇、街道建有文化广场,加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建成十分钟文化圈

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江阴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城市。继续办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和“薪火相传中国文保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暨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动惠山古镇、宜兴紫砂、无锡古运河遗产点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吴文化、佛文化等8大文化博览园,鸿山遗址公园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示范园区,吴都阖闾城遗址公园完成建设,吴都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全面对外开放。2011年完成清名桥、惠山、荣巷、荡口、小娄巷等5大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2013年完成严家桥、礼舍等10个古镇古村落保护修复。加大泥人、紫砂、锡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立非遗传承中心。到201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7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达300处,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100%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至20

3、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建立开放式、市场化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实施重点文艺创作生产项目化管理,市级每年资助重点文艺项目15个以上。无锡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建成国家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全国舞剧创作基地,力争12部原创剧目成为国家级精品。扶持锡剧、滑稽剧、评弹精品创排演出,出台《无锡市振兴锡剧艺术的若干意见》,创设太湖画派,完成《无锡文库》编纂出版。到2015年,戏剧、音乐、舞蹈、书画、文学、影视等各艺术门类获省级以上奖项作品累计达到30件以上。

4、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深化幸福进万家、文化乐万民行动,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考评体系,完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全年无休开放服务。全市所有社区(村)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0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户率达95%以上。办好中国无锡吴文化节、承办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创新激情周末等广场文艺演出,打造一批基层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不少于3000场,送戏、送电影下基层分别不少于2000场和10000场。

(三)文化产业超越发展工程

1、培育核心文化产业链。在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发展动漫影视、网络及掌上游戏衍生产品等产业,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动漫游戏产业链;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大力发展视觉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积极培育服饰设计、咨询策划,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创意设计产业链;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龙头,以中视影视基地为依托,吸引跨国影视传媒企业、著名影视导演工作室等入驻,构建影视创意、拍摄、版权交易等全链条的影视传媒产业链;整合历史文化街区及镇(村)、大遗址、古运河历史风貌带、沿大运河工业遗产带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以及文化企业园区等资源,打造吴文化、工商文化展示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文化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成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增长点。

2、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加快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中国之窗”CBI无锡国家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吴都阖闾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当当网华东区总部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太湖科教产业园、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北仓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园、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惠山古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广电发展有限公司、报业发展有限公司、慈文影视、江苏金一、灵山实业、亿唐动画、江苏新广联、演艺集团等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力争到2015年培育超10亿元文化产业项目20个以上,营收超50亿元文化企业5个以上,建成超百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

3、加快文化科技融合。加快建设江苏下一代广电网物联网研究中心,研发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示范网。加快文化产业与WEB3.0、云计算、智能移动终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学习、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全市数字有线电视双向互动覆盖率达80%。加快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等,打造电视购物、电视医疗、电视教育、电视黄页等新服务,抢占数字化发展高地。

4、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鼓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场所吸纳社会资本提高艺术生产力、市场竞争力,成为演出市场的竞争主体,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基层演出市场的主力军;扩展图书音像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增强图书音像发行单位的市场营销能力,扩大正版图书音像制品的流通和有效供给;提升网络文化市场,引导网吧等经营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丰富文化娱乐市场,鼓励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娱乐场所,鼓励运用高科技引进开发新的娱乐项目,丰富娱乐品种,服务大众文化消费;积极培育工艺美术品市场,大力发展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品博览等艺术品产业,丰富艺术品交易平台,倡导健康向上的艺术品消费习惯。

(四)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工程

1、打造城市品牌。围绕无锡今后5—10年发展目标,突出现代化湖滨花园城市形象定位,着眼展示无锡城市实力、城市能力、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和城市潜力,借鉴企业形象设计(CIS)思路方法,构建城市理念、行为、视觉三类识别有机整体,加重无锡城市形象的美学色彩,精心策划推介城市品牌,大力宣传无锡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象征,不断扩大无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城市宣传。树立全方位、大外宣理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运作、企业参与的城市形象品牌营销格局,把外宣与外贸、外事、外援、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宗教工作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城市品牌指数(CBI调查,实施面向国内外的城市形象品牌整体宣传推广计划,积极申办、承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赛事、会展、论坛、高层研讨会和节庆文化活动,为宣传推广城市形象提供有利平台。利用省市、国际友城外宣资源,发挥境外无锡知名人士和境外无锡商会、同乡会及友好交流合作组织的作用,主动融入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外宣协作,借助国内一线城市外宣平台,展示推广无锡现代化湖滨花园城市形象。

3、扩大城市辐射。加强与中央外宣媒体、境外媒体合作,充分发挥本市新闻媒体对外宣传职能,推动广电、报业集团通过与境外主流媒体合作举办节目栏目等形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推进采访线工程和外宣基地建设,办好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权威网络媒体无锡频道(视窗),加强无锡网络媒体英文版网站建设,办好无锡日报英文周刊、手机英文报,扩大境外覆盖面。制作推出一批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征鲜明、文化与科技含量高的城市形象外宣片和外宣品,进一步加大城市形象广告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刊播力度。

五、平台建设

1、理论大众化平台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资金保障、优化师资力量、健全宣讲队伍,进一步创新理论宣传普及方式,拓展基层理论宣讲阵地和媒体理论宣传阵地,打造改革发展高层论坛北大讲堂东林讲坛社科普及周等理论大众化品牌。

2、现代传播平台。着眼现代传播特点,以广电集团、报业集团为依托,以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支撑,进一步整合全市媒体资源,构建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于一体,高科技、现代化、广覆盖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为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进行多层次、宽频率、全方位的宣传。

3、项目推进平台。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筹划、论证、筛选、确定好各类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建立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库。重大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一项一策,开辟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原则,优先安排、规划文化项目用地计划。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年终检查考核并向社会公示。

4、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办法,由广电集团与有关机构合作,建立规模10亿元的无锡华映文化产业基金。调整国有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一般竞争性文化行业。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探索文化无形资产评估质押担保办法,使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更多的产业要素支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到风险投资领域。在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孵化器,为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潜力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

5、信息支撑平台。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无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文化产业形势分析,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信息数据库,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时反映最新动态与趋势,为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6、外宣推介平台由市宣传、文化、旅游、经贸、商务等部门联手,聘请国内外一流城市品牌研究机构、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成员、公共传播研究机构、世界知名媒体专栏作家等组建城市品牌智囊团,精心策划推介现代化湖滨花园城市品牌。选取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美国CNN电视台等面向国内、港澳台和世界的权威传播平台,加强合作协作,注重内涵展示,全方位宣传无锡城市形象魅力。

六、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文化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指导协调,增强领导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鼓励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更多采用文化创意设计,使民众经常受到文化和创意的感染并激发兴趣,培育文化消费理念,催化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开展创意社区项目,将艺术、文化、设计、商业、技术等与社区发展相结合,释放城乡居民的文化创造才能和创造热情,使文化振兴真正深入人心,落实到基层。

2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委宣传文化领导小组和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把文化振兴重要指标纳入率先基本现代化目标内涵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确定考核分值比重,对各市(县)区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方面。建立宣传文化部门与发改、经信、规划、财政、科技、税务、工商、国土、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文化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市和市(县)区健全加强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文化振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3政策保障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对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原财政拨款不减,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全年无休进行扶持保障,对文艺精品创作和特色文艺团体给予重点扶持。各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分别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5元标准,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群众文化活动基本经费,用于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贯彻省有关文件规定,加大对无锡市文物保护、文物征集专项资金的投入。把文化产业纳入财政资金扶持重点领域,市财政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基础性、功能性、引导性投入,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和关键技术开发,积极探索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扶持措施,在税费减免、资产处置、工商登记、园区建设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对优势文化企业给予优惠和倾斜。

4人才保障在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市宣传文化人才工作办公室,加强对全市文化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把文化人才纳入全市科技和人才规划及政策扶持范围,制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意见,实施宣传文化人才5630”工程,力争在2011—2015年引进和培养30名高层次理论人才,30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30名作家和艺术家,30名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30名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30名高层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明确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享受与高科技人才同等的资金、住房、户籍、子女上学等优惠政策。出台发现、培养和扶持民间文化人才的具体措施。加强文化领域政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与文化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等基地。建立文化专门人才数据库,健全文化人才档案和跟踪机制,完善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重视中青年骨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充分发挥杜鹃文化奖等重大奖项的激励效应,鼓励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附:

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15年目标值

备注

一、思想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城市精神知晓率

%

98

 

2.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全省领先

 

3.省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经费和重要成果数量

 

全省领先

 

4.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先进典型数量

 

创成全国

文明城市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全省前三

指数测评

得分排名

6.报纸期刊发行量

55

不含江阴、宜兴

7.新媒体建设

 

全省领先

 

二、公共服务

 

 

 

8.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1200

 

9.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

%

100

 

10.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数字化工程建设

 

全省领先

 

11.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

100

 

12.每年组织各类公益性演出数量

3000

 

13.每年送戏下基层数量

2000

 

14.每年送电影下基层数量

10000

 

15.每个乡镇(街道)特色文化广场数量

1

 

三、文化影响

 

 

 

16.文化产品获国家级奖项总数和金奖数量

全省领先

 

17.全省五个一批人才数量

10

 

18.文化遗产数量和保护传承

 

国保25处、国家级非遗20

 

19.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率

%

95

 

四、文化产业

 

 

 

2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5

按本市现行

口径统计

21.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总增加值比重

%

50

 

22.10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

20

 

23.营收超50亿元的文化企业

5

 

24.超百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5

 

25.上市文化企业数量

3

 

26.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18

 

五、文化投入

 

 

 

27.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

 

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28.财政文化建设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2.5

 

29.文化产业投入增幅

 

高于第三产业投入增幅

 

30.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

1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